蘇州小冒險:蘇州博物館(二)


↑不得不以趕著路的狀態逛完了平江路,在東北步行街吃完了午餐,天氣變陰了,一副要下雨的樣子,其實我帶的外套不夠厚,開始感覺冷了起來。不是假日的緣故,人不多,我喜歡這種優閒的步調,漫步經過拙政園、忠王府,來到了蘇州博物館的門口。
入口意象很簡單,以新的建材,做出斜屋頂的語彙。


↑踏進大門後往回看,這個角度可以看見入口屋頂的結構。


↑在鋼架(應該是鋼架吧)的尾端,有一個圓形的收尾,就著麼簡單的讓人意會了傳統斗拱與屋瓦的意象。




↑博物館是免費參觀的,進了正門之後向左轉就是領票處。博物館本身不大,為了避免太多遊客湧入,有時會限制參觀人數。

門票是一張小紙條,進入領票處後,工作臺內幾個人員穿著制服聚在一起聊天,桌上散亂著幾張明顯被揉過的門票,聊天的工作人員看見我,使了個眼色,意思是要我自己隨便拿一張就可以進場;我拿了其中一張比較不皺的,想說可以留作紀念;往右邊走,四月的時候上海世博還沒開始,不過距離上海很近的蘇州,已經開始在特定的公共區域內設置像機場一樣的行李檢查機器了,進博物館的人基於安全起見,都必須把隨身行李放在上面接受檢查;檢查人員一樣群聚著聊天,我把背包放在履帶上,檢查人員瞧都沒瞧螢幕一眼就讓我把背包拿回去了,順便把我的門票收走,這下我懂為什麼一開始有那麼多皺的門票任君挑選了。我該一次拿兩張的~(笑

因為怕被抓去勞改,所以裡面不敢偷拍照...


↑其實博物館的正門是這個,不過無法直接從這裡進去。一個圓形,就已經有了園林的風味。


↑另一個角度看正門。前庭是一個像三合院的廣場空間,左邊是取票處,正門在中間,右邊那棟則是紀念品販售處,我在裡面看到了這次蘇州行當中最美麗的蘇繡,不過價錢實在太驚人,跟我的旅費差不多了。


↑看到這顆五針松在白牆前面,很有山水畫的意境,沒想到進了館內之後,貝老有更棒以山水畫為靈感的設計等著。


↑大廳內。可以看見貝老處理屋頂與採光的方式。

貝老喜歡三角形,他認為三角型是最完美的型狀,兩個三角型就可以組成一個正方形或是矩形,所以在他的許多作品中很輕易的就可以發現三角型的樣式,東海教堂、羅浮宮、中銀大樓都是。貝老也很重視光線,他曾經說過:「光對建築實在太重要了,沒有了光的變化,形態便失去了生氣,空間便顯得無力,光是我在設計建築時最先考慮的問題之一」。為了引進光線,所以玻璃成為很重要的建材。傳統的中國建築有很大的舖著瓦片的斜屋頂,光線無法從屋頂進來,僅能從立面的窗戶引進;蘇州博物館雖然採用斜屋頂的語彙,但是透過玻璃天窗的設計,讓光線可以充滿整個室內。透過不同時間的光線角度,建築就有著不同的表情。


↑燈具也很漂亮。三角型與正方形切割的組合。






↑和大部分博物館都採用人造光不同,廊道內採用全透明的玻璃屋頂,搭配木製的柵欄遮擋過多的光線,可惜當時是陰天,不然木柵的陰影打在白牆上一定很美。






蘇州小冒險:蘇州博物館(一)

蘇州博物館是我這回到蘇州旅行的主要目的之一,要講蘇州州博物館,不得不從建築師貝聿銘講起。


1915年貝聿銘父親帶著妻女離開故鄉蘇州,遷往廣州市,兩年後的4月26日,貝聿銘於廣州市出生。
1918年為逃避政爭,舉家移居香港,在香港度過他的童年。
1927年一家人搬回上海。因其祖父要求,每年暑假會回蘇州,入住祖宅獅子林,蘇州園林的生活經驗,影響到貝聿銘日後的設計哲學:「人與自然共存」。
18歲那年先在賓州大學攻讀建築學,後轉往麻省理工學院,1940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士學位,1946年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,1954年歸化為美國公民。

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,主導著貝氏一生的作品。他早期作品的共同點是內庭,內庭將空間串連,使自然融於建築。到晚期內庭依然是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,唯在手法上更著重於自然光的投入,使內庭成為光庭,如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。光與空間的結合,使得空間變化萬端,「讓光線來作設計」是他的名言。

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獎自1979年起每年都會頒獎給一位建築師,貝聿銘在1983年得到了這個獎項。


貝聿銘幾個比較被台灣人所熟悉的建築作品為
1963 台灣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
1989 巴黎羅浮宮擴建
1990 香港中銀大樓

蘇州博物館,是他2002年的作品。

對貝聿銘來說,蘇州是他從小記憶的地方,也是他建築理念的原點。當時蘇州博物館要重建,貝聿銘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想起的建築師,沒有一個建築師比他更適合了。貝聿銘在接下這個案子時,即使以他為名的建築事務所還在營運,其實他早就已經退休11年,蘇州地方政府跟貝聿銘說,你怎麼可以不在你的故鄉留下一個作品呢?貝聿銘同意了,這或許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個親自所做的建築設計也不一定。





蘇州博物館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,東邊是大陸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平天國忠王府、北邊是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、南邊則有蘇州民俗博物館(原來的貝家祠堂)與同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獅子林,如何將蘇州博物館與周圍這麼厚重的歷史建築融合,不論對哪一個建築師來說都是極為困難的事,更何況蘇州是貝聿銘建築的啟蒙。


↑忠王府


↑拙政園


最終貝聿銘選擇了與這些蘇州歷史建築互相協調的處理方式,即使建築的語彙是新的、即使建築的材料是新的,漫步在東北步行街上,要不是看見了蘇州博物館的入口,還真的沒發現已經走到了。我很高興在蘇州這個古老又美麗到讓人屏息的城市裡,貝聿銘沒有選擇像羅浮宮的處理方式,也沒有像一些建築師不顧都市紋理,就像是要炫耀般的讓自己的建築物與環境格格不入,這個融合了傳統的中國園林語彙創造出來的蘇州博物館,真的讓我這次蘇州行大開眼界。


↑東北步行街








檢視較大的地圖